欢迎访问我院官网!

留学生工作

留学生工作

您的位置: 首页 > 留学生工作 > 正文

遵义师范学院:创新“中文+专业+技能”模式,打造留学生教育新标杆,技能培训赋能跨境人才成长

时间:2025-10-29   来源:    阅读:

10月27日,正值金秋时节,遵义师范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暖意融融,2025级留学生开学典礼在此举行。来自老挝、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104名留学生齐聚一堂,开启在这座红色之城的求学之旅。不同于传统留学生教育模式,遵义师范学院以“教育+商贸”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中文+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仅让留学生实现“语言过关、专业过硬、技能变现”,更成为推动“黔货出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纽带,书写了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独特篇章。

打破教育壁垒:AI赋能教学,构建终身学习生态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魏金光表示,“以前留学生觉得汉语很难,尤其是数理化专业术语,现在通过开发AI学习平台,不仅能帮助留学生随时复习课程,还能针对性突破数理化词汇难关。”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卡妮塔在通过HSK四级考试后,升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她感受到遵义师范学院破解留学生教育痛点的关键举措会让她的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针对东盟区域初中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衔接不畅、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学校组建了“留学生‘三文’教学工作坊”,借助科大讯飞依托星火大模型,全力开发“AI+中文+专业”教学智能体与自主学习系统。目前,已完成5门汉语培训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成套测试题库开发,对初、高等教育阶段50余部数理化教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处理,并挖掘形成1000万字规模的教学语料库与知识库。在贵州省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的2门特色文化课程,更获评省级“金课”,为留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化学习资源。

“我们承诺留学生终身享有自主学习平台权限,‘一日做遵师人,终生为遵师人’。”魏金光介绍,这一举措不仅帮助留学生快速通过HSK考试、突破专业词汇壁垒,更能让他们带动家人、朋友共同学习中文与专业知识,形成“一人留学,全家受益”的辐射效应。

得益于优质的教学配套与创新的培养模式,遵义师范学院留学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在册仅68人,2025年收到177份申请,在册规模达131人,基本实现翻番;收取培训费、住宿费,为留学生教育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打破了部分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依赖补贴、造血不足”的困境。

技能变现破局:跨境电商基地,让母语成为“赚钱本领”

“1小时直播能赚20元,带货还有10%—20%的返点,上个月我赚了1800元,不仅覆盖了部分生活费,还给家人买了礼物!”来自老挝的大四学生安萍,是学校跨境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基地的“明星主播”。她所说的基地,是遵义师范学院在图书馆9楼打造的1400平方米跨境电商直播实训平台,也是学校“中文+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

学校深知,语言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而留学生的母语在其本国往往难以发挥市场价值。为此,学校联合贵州黔越优品跨境电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母语+直播+跨境商贸模式,让留学生的母语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基地自2024年4月运营以来,已累计培养26名留学生主播,面向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开展直播4369.3小时,发放勤工助学金近11万元,真正实现“学习即实践,实践即赚钱”。

“我们不是简单教‘怎么直播’,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项目化、即战性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基地负责人介绍,团队通过数据分析筛选贵州辣椒、正安吉他等热门货品,让留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开展直播实训。目前15名留学生主播已带动11名中国大学生参与带货,更出现了中国学生“抢课”参与直播培训的火热场景。2025年,基地已开展5期在校大学生技能培训(334人次)、4期社会人员培训(近130人,含30名农民),形成“留学生带中国生,校园辐射社会”的良好效应。

以赛促训、以训促能,是基地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组建8支直播团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首次参赛便获省级二等奖,并受邀在开幕式发言;4支团队参与第五届“乡村振兴・赋能数商兴黔”杯大学生直播电商大赛,斩获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留学生在直播实践中锤炼的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能力,更在各类赛事中大放异彩: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留学生组包揽省级前两名,安萍成为贵州省唯一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中文演讲大赛、“声动中国韵传东盟”汉语配音大赛等赛事中,留学生均有优异表现,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9人次。

“以前觉得留学就是读书,现在发现还能靠自己的母语‘赚钱’,更能帮贵州的产品卖到家乡,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老挝籍留学生梦琪在直播中多次推广遵义辣椒与正安吉他,她的老挝语直播让家乡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产品,“有老乡说通过我的直播买到了正宗的遵义辣椒,这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学生,还是‘黔货出海’的小使者”。

校地企协同:从校园到产业,技能培训服务地方发展

在遵义师范学院与正安县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学校跨境电商基地已成为推动地方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助力。通过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正在为正安吉他的产业发展提供最实在的运营方案和最具实效的跨境商贸发展。除正安外,学校还与遵义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余庆县政府、贵州现代物流集团等达成合作,围绕外贸服务、农特产品推广、白酒品鉴勾调等开展专项培训,让留学生技能培训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绑定。

依托基地,学校开设产业专属直播间、开通特色直播账号,开发“遵师强农APP”,将遵义辣椒、白酒、茶叶,以及正安吉他等农特产品、文创产品上线推广。留学生主播用母语向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消费者介绍产品特色,有效降低了跨境贸易的语言壁垒与文化隔阂。“比如推广正安吉他时,俄罗斯留学生用俄语讲解吉他制作工艺,老挝留学生用老挝语分享吉他弹唱视频,这种‘本土化’的传播方式,比单纯的中文介绍更有说服力。”基地运营人员表示,目前通过直播已帮助正安吉他拓展了东南亚、中亚市场,带动遵义辣椒等农特产品出口量稳步增长。

同时,学校联合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南方白酒学校,借助“贵匠工坊”技能输出渠道,在境内外建立语言培训中心,面向中亚地区拓展汉语培训业务;通过“校友创业计划”,助力6名留学生校友在老挝、柬埔寨、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开展汉语培训,既为学校储备了优质生源,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2025年,学校吸引30多名中亚留学生、20多名越南留学生、3名非洲留学生自费来华学习。14名柬埔寨青年学子专程来校开展自费研学游,校地企协同的国际化办学网络逐步成型。

文化赋能:从“留学遵师”到“成为文明使者”

学校定期组织留学生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包粽子、写春联、品月饼等文化活动,让留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去年端午节,老师教我们包粽子,虽然包得不好看,但吃的时候觉得特别香。”越南籍留学生阮氏越美说,这些活动让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她更愿意向家乡人介绍真实、立体的中国。

“留学遵师,‘黔’程似锦。”学校党委书记陈治松在开学典礼上对留学生提出期望:做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多元交流中拓宽视野;做肩负使命的青年,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做遵师精神的传承者,实现人生价值。

这一期望,正成为留学生们的共同追求——安萍计划毕业后从事中老跨境贸易,用所学技能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卡妮塔希望留在中国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成为中俄技术合作的“纽带”;阮氏越美则立志成为中越文化交流使者,让更多人了解两国的友好情谊。

从“AI+中文”破解学习难题,到跨境电商基地实现技能变现,再到校地企协同服务地方发展,遵义师范学院以“中文+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留学生教育模式,不仅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遵师方案”,更培养了一批兼具专业素养、跨文化能力与实践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魏金光所说:“我们希望每一位留学生在遵师不仅能‘学有所成’,更能‘学以致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越来越多的国际学子正带着知识、技能与友谊,开启属于他们的“似锦黔程”。

文字    国际教育学院

图片   施宣

编审    伍景

复审    唐燕飞

终审    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