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施宣 图/张云聪) 5月7日,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工作推进大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召开。
学校党委书记陈治松,党委副书记江山,党委委员、副校长胡贵勇,副校长张鹏,党委委员、副校长吴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春华在主席台就座。吴波主持大会。
科研处处长朱海对《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实施方案》作说明。学校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闭环,打造需求导向的靶心科技服务,锚定产业需求建强师资队伍,构筑国际化产学协同创新模式。
跨境电商服务团队代表魏金光、矿山生态修复团队代表杨胜香先后作为服务地方团队代表发言。
魏金光表示,团队立足“教育+商贸”的融合发展理念,重点推进人才培训和服务地方工作,建设一个特色的培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形成一个标杆案例;实训大学生的新型技能,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赋能“黔货出海”;建构特色培训模式,助力“职教出海”;打造“遵师样本”,吸引共建资源。团队将继续把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责任田”深耕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示范田”,不负“贵州省改革先锋队”的使命担当。
杨胜香说,团队主要围绕“富矿精开”、工农业大宗固废资源化协同处置技术、农田障碍土壤改良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利用蚯蚓养殖技术处理市政污泥,制备蚯蚓土用于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实现“以废治废”;8人作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下乡服务60天以上;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市校级及横向项目20余项。团队将一如既往地投身遵义发展的主战场,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黔越优品跨境电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祯吉、贵州成黔矿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友先后作为合作企业代表发言。
周祯吉表示,“一带一路”贵州遵义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是黔越公司与遵义师范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基地把握时代机遇,共筑人才高地;创新合作模式,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锚定发展目标,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多方协同,共创校企合作新范式。公司将继续与学校深化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懂专业、精技能、通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共同书写“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陈志友说,公司与学校在科研创新合作方面,围绕铝土矿山生态修复、蚯蚓土制备流程标准化、蚯蚓土对铝土矿山土壤改良、地质改良土制备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接收学生实习,选派公司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学校的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陈治松在讲话中指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高校使命担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的本职本责,是高校生存发展需要。
陈治松强调,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核心在于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引擎”、以智库为“大脑”;学科专业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接口”,其设置与布局直接决定了人才供给、科技研发与地方需求的匹配度;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核心抓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既需要“单兵突进”的精准突破,更需要“兵团作战”的系统赋能;文化是地方发展的灵魂,更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深层纽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交流合作是地方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纽带。
陈治松指出,创新多元合作形式,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开展“党建六联”,以红色党建引领校地协同发展;建立多元联合体,打造校地融合“共同体矩阵”;建立智慧库,打造校地决策“思想引擎”;开展项目合作,以“靶向攻关”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拓宽就业岗位和渠道,构建“精准对接”的人才供需网络;落实组织保障,构建“全域联动”的合作推进机制。
各党群、行政、教辅、科研机构和大学科技园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参加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