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晨曦微露,我校2025年暑期“三下乡”韶华乡韵社会实践队与知行新思社会实践队整装启程,奔赴志愿服务地——贵州湄潭。此行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沉浸式感悟当地丰厚的红色底蕴。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了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在这里,一部“文军长征”的壮阔史诗正等待着被翻阅,一场关于长征精神深刻内涵的生动教育即将展开。

陈列馆内,一幅详实的“文军长征”路线图牢牢锁住了队员们的目光。他们屏息凝视,思绪仿佛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竺可桢校长临危受命,为守护中华文脉,毅然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踏上漫漫西迁征途。从这段浸透着血泪与坚韧的“文军长征”壮举中,队员们深切体悟到了浙大“求是创新”校训背后那沉甸甸的家国担当与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动,实践队员们步出文庙,移步至庄严肃穆的浙大广场。一座巍峨的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矗立眼前,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坚守与情谊。指尖轻抚过冰凉的碑石,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段“教育救国、弦歌不辍”的滚烫历史。浙大西迁的每一步足迹,都是“文军长征”精神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淬炼出的不朽烙印。伫立碑前,时光仿佛凝滞,那穿越历史硝烟而来的“求是”强音,清晰地在每一位队员心中激荡、回响。




参观完毕后,实践队员张润雪由衷感叹:“此次参观让我深受触动。无论是浙大西迁中展现的知识分子担当,还是遵义会议蕴含的革命智慧,都是滋养青年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会守护我们的信仰之光,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实践队员周孝凤激动的地说:“竺可桢校长带领师生辗转5000余里,在遵义、湄潭坚持办学七年,与遵义会议精神同频共振——都是绝境中的坚守与突围。展柜里泛黄的讲义和桐油灯,见证着‘文军长征’如何用知识救国。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无论是革命火种还是教育薪火,都需要在不断奋斗中传承。”

(文字/校团委 图片/胡倩 何佳煜 排版/陈杨 初审/胡倩 复审/唐玮 终审/余睿 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