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渠边清淤承暖意 灯下游龙续文脉‖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五)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

来到松烟镇大松村第四个清晨,天边刚刚翻起鱼肚白,田埂上的露珠在朝阳下闪着微光。实践队员们已整装出发,跟随大松村第一书记张书记前往村东头。这一天,大家将为两位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黄爷爷和刘奶奶清理门前淤塞半年的水渠,同时聆听松烟镇的传统龙灯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深厚底蕴。

乡村美颜计划:清沟行动暖人心

渠中淤泥混杂着败草与碎石,坚硬如结块的面团,铁锹入泥仅能剜出小块,震得人手腕发麻。日头渐高,有人衣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后背;有人指尖被草叶划出道道红痕,仍专注于归拢清出的杂物。奶奶将晾好的水端来,放在渠边石块上,自己则在一旁静坐,目光追随着学子们的身影,偶尔的轻声叮咛里满是关切。

清理结束时,渠底的淤泥与杂物已堆成整齐的土堆,露出了原本平整的渠身。黄爷爷俯身摸了摸渠边的砖石,枯瘦的手指在砖缝间轻轻划过;奶奶从屋内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整齐码着几排津威,瓶身蒙着薄灰,这是过年时他人所赠,老人一直未曾舍得饮用,此刻逐一递到同学们手中。

文化薪火计划:龙灯舞动续文脉

帮老人收妥工具,在指导教师宋庆兰和徐驰的带领下,一行人转赴大松村村委。“我们余庆的龙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大松村党总支书记毛桂英的开场白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通过详细讲解了龙灯的来源、分布、制作工艺、活动时间等,让队员们了解龙灯文化的发展历程。队员们也惊讶于一条完整的龙灯需要经过37道工序,耗时近两个月才能完成。龙灯是余庆特有的文化,也是“四在农家”里,融入百姓生活的传统印记。

经历今日一天,实践队员们也有了深层次的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刻在生活褶皱里的印记——它是为孤寡老人清理水渠时敬老爱老的体现,掌心磨出的茧与老人递来的酸奶里,那份沉甸甸的感激;是舞起龙灯时,鼓点与脚步共振中,藏着的代代相传的规矩;更是“四在农家”里,百姓用双手把日子过好的执着。当年轻的身影俯身清理淤泥、抬手舞动龙灯,便是在触摸文化最本真的肌理,让这份传承在烟火人间,始终温热,始终温暖人心。



图/文:志愿者/张先

初审:宋庆兰

复审:张龄予

终审:华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