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红土育文韵 盛会展风华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圆满收官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0-21     点击数:

2025年10月18日,深秋细雨虽驱散了暑气,却难以浇灭学术研讨的炽热之情。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遵义师范学院承办,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遵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协办的“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2025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圆满落下帷幕。省内各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315学术报告厅,共襄一场文学的盛会,百余名与会学者、师生共享学术饕餮。

一、精心筹备:百年学府展卓越风姿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成立于1988年,是贵州省历史最为悠久、学术影响力最大的纯学术学会之一。多年来,学会始终坚守每年举办学术年会的传统,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全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25年年会由遵义师范学院承办,这是该院继2012年之后第二次担此重任。

10月18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安顺学院、铜仁学院、凯里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开幕式上,遵义师范学院副院长王小波发表了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欢迎辞,他概述了学院坚守黔北文化高地、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并预祝年会圆满成功。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谢国蕾、遵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文万分别致辞,梳理了遵义的文化和文学脉络,对年会寄予厚望。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在开幕发言中,简述了学会的宗旨与任务,阐明了本次年会“推进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主题。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在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门前合影留念,定格了这一重要时刻

二、文脉相承:红色文化铸育人品牌

本次年会设有五个专场和一个青年论坛。主会场设在315报告厅,围绕“四大文化工程与贵州文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现当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贵州现当代文学、贵州作家等专题展开深入研讨。上午两场、下午三场的发言中,与会专家精准把控时间与内容,发言精彩纷呈,学术性强。点评嘉宾的点评恰到好处,切中要害,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的学术价值与互动性。

青年论坛于当日下午在314研讨室举行,10位本硕博年轻学人踊跃发言,并得到点评专家的悉心指导,受益匪浅。会议于下午六点顺利闭幕,全程紧凑有序,内容丰富。专家学者的发言紧扣主题,既注重学术性,又紧跟时代性,展现了会议的高格局、宽视野与好效果。

学院教师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参与各专场研讨,与全省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对话,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同时,学院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组织师生全程参与,为师生搭建了开阔学术视野的宝贵平台。值得称道的是,学院近年来在地方文化研究、红色文学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本次年会“四大文化工程”的主题高度契合。通过承办此次盛会,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更为学校“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厚积薄发:人文底蕴显时代担当

人文与传媒学院作为具体承办单位,与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为高质量完成承办工作,学院成立了专班,由学院党总支书记丁亮和院长罗宏梅担任组长,副院长何雪凝、教授李猛、主任吴静负责会议筹备的各项具体工作。同时,学院还组建了一支以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主的会务服务团队。会务团队分为机动组、接待组、引导组、后勤组及技术组,在会议筹备和进行过程中,各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干练的工作作风,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与执行能力,为年会的圆满成功贡献了巨大力量。

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学会领导和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与会专家感叹,此次会议的组织工作“既有专业的高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完美展现了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教授在闭幕式上表示,这次会议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人文与传媒学院师生的辛勤付出,他们以充分的讨论、完备的流程和周到的考虑展现了对本次会议的重视与负责,谢廷秋教授对此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此次年会的成功举办,是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人文社科实力的一次精彩展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秉持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深化与各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  李 猛

编审 杨敬宇

审 何雪凝 罗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