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施宣) 5月14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2024年度全省综合考核总结大会,通报了全省2024年度综合考核结果,遵义师范学院荣获2024年度综合考核“争先进位”突出单位。
2024年,学校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标志性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上划”“申硕”成功圆了遵师几代人梦想,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明确“1234”发展思路。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效,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创新开展党建“六联”活动,全校各基层党组织与校外6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六联”协议。拓宽“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研究团队获2024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团队获2024年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4人获评全省高校“思政年度人物”“思政新秀”,1个辅导员工作室入选第四批贵州省名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名单。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校外媒体报道学校工作365次(条)。深化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获贵州省年轻干部廉洁教育微课程竞赛省级二等奖、高校赛区一等奖。
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适需型”教学平台建设,新增“物理学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K12 机器人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省级教学平台,获省第三批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1个。有序推进教学成果奖培育建设,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探索“强化督导、常态演练、竞赛激励”三位一体教学能力提升机制,获第四届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探索“X+1”育人,发挥学科优势“以赛促育”,获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竞赛省级以上奖421项;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观察赛榜单竞赛省级奖51项;国家级文艺比赛奖11项、省级文艺类比赛奖37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奖29项、省级体育赛事奖51项。坚持“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走前列”,2024届毕业生年终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同比增加3.84%,成为全省3个典型代表之一作经验交流;考研率继续领跑省属市州高校;选调生入面率居全省高校榜首。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用红色文化育“红心”青年,已成为学校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新华网客户端发布的相关新闻单篇阅读量突破120万次。在全省高校首家建成“一带一路”黔货出海贵州遵义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成功孵化以12个留学生、34个中国学生为主体的直播团队,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作为“教育+经贸”典型、省商务厅省级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参展并“火爆出圈”。
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强化有组织科研,以平台构建和团队打造为支撑,以项目申报和成果产出为抓手,以考评优化和服务提升为保障,新获批1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创新人才团队;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及以上项目34项,市(州)厅局级项目36项;全年立项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409项。
学科专业设置持续优化。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农业、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原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调整为艺术学学科;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心理学学科;撤销4个专业,停招8个专业,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0个。
服务地方发展卓有成效。将高校所能与地方所需结合,围绕服务“六大产业基地”,成立9个博士专家服务团,选派55名科技特派员开展“蹲点”服务,人工智能团队获贵州省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学科技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贵州省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遵义酱香白酒分子分析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围绕“富矿精开”战略,通过项目资助、联合研发等方式深度融入遵义矿产资源开发链,签订6项实质性合作协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03项;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个,成功转化专利23件。
产教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获批8000万元开工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重大项目——遵义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与京东集团、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现代产业学院2个。产教融合“三定(订)”育人,与黔越优品“定向”融合,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训6期覆盖600多人;与科大讯飞“订单”融合,首期“讯飞班”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领跑全校,“讯飞班”扩大166.7%招生;与京东、小米、倬方等知名企业“定岗”融合,招“定岗班”。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师生积极参与国(境)外人才培养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承办交流周项目1个,签署合作协议2份,协办项目1个,在交流周活动中获奖20人次。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大雁引航”计划,成立“高引办”,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完善“引育管用”协调服务机制,博士坚持“一事一议”订单引进。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4人获评贵州省“金师”(教学名师),5人获评市级先进,1人获评遵义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市长奖。
2025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按照学校新的“1234”发展思路,突优势、强内涵、显特色,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贡献遵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