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堂启心智,多学科联动探生态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13:04 访问量:   打印内容

6月25日至27日,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48名同学在王秀琴、欧后丁、袁余洋、黄仕珂、杨芬芬、刘南亿(贵州大学)六位博士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以“植物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地质地貌学”四门学科为依托横跨生物与地质领域的实践探索。本次实习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一次人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旅程。

在六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以小组领取枝剪、标本袋、捕虫网、毒瓶、标本盒等工具在景区附近环山公路一带进行实践。当遇到需要采集的植物或大型真菌(蘑菇)时同学们首先记录其生存的海拔、温湿度条件、拍照记录后再采集(除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外);若在植物标本采集过程中,遇到蝴蝶、蜻蜓、竹节虫、部分鞘翅目等昆虫时,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对蝴蝶和蜻蜓进行采集、处死后并将其转移至三角纸袋中保存;而针对竹节虫和某些鞘翅目昆虫,则将其放在乙酸乙酯制备的玻璃毒瓶中处死,再将其转移至标本盒中。白天采集的标本,晚上在相关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相应的处理和制作。

                                                        



在云雾缭绕的梵净山山脊上徒步,同学们不时驻足观察道路两旁的黔金丝猴、红腹锦鸡、梵净山冷杉、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介绍,加深了对梵净山是“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理解,感慨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力的顽强。当仔细观察蘑菇石时,同学们追溯了10亿-14亿年前地质的演变历史,即在漫长地质史上,经过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蘑菇石的原石,在构造作用下发育节理,并且自水和冰的风化作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现在蘑菇石。

梵净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和使其拥有独特的水资源。这对当地特色的种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如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鲟鱼和梵天菌业生产的木耳。同学们在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村支书的带领下参观了鲟鱼的养殖全过程,积极思考并请教了相关专业的知识。此外,在梵天菌业负责人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生产黑木耳和白木耳的原料、接种、生产和产品等不同车间,加深了同学们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次野外实践虽然时间较紧张同学们依旧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此次梵净山野外实习,让同学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大自然,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四门学科的交叉实践,同学们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各学科之间联系的认识,激励着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下一条:解码优秀地理教师的成长密码

关闭

Copyright © 2014-2018 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1-28950875 传真:0851-28950875 邮箱:zyyhjxy2013@163.com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新蒲镇)平安大道中段 邮编:5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