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韶霞,女,中共党员,1984年10月生,现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团总支副书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人们这样诠释着教师的身份,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工作者,她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坚持工作“走心”,做事“求真”,主动培养自己又“专”又“硬”的业务能力,深受大家好评。其主要事迹如下:
守住“一颗心”:以“德”育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现实中的局面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然而该同志在近八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德”育人,全面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习生活方面倾心服务于学生。她一直把学生工作放在第一位,她觉得“学生之事无大小,事事重要”,不管个人有多大困难都要坚持克服。在她的办公室总是会有很多学生出入,她从来都不厌其烦耐心答疑解惑;学生有活动时,她总会和学生在一起,训练场地上指挥排练,活动现场呐喊助威;学生一旦有什么困难不管是下班后还是寒暑假她总是要第一个赶到现场。一次次为了学生的主题活动而伏案做策划;一次次放弃周末、暑假带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坚持进寝室走教室;为了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学生,一次次带着看医生,倾心引导,帮着跟家长沟通……总是以高度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树人”先“立德”,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科专业学生“量身定做”活动项目:打造“一院一精品”活动,鼓励广大同学以“专业活动”为载体,丰富同学们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提升。每学年均策划主办“教具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及组装大赛”、“摄影比赛”等较有影响力的校级活动。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摄影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家电维修协会、教师职业技能协会通过承办活动得到了发展,提高了社团广大同学的学习兴趣,夯实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以“服务基层”为导向,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增才干,长见识,受教育,提能力”。组织我院社会实践服务队足迹遍布遵义市各地,为老百姓开展政策宣讲、家电免费维修、爱心支教、慰问老党员、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受到当地村名一致好评,2022年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更积极开展了“慰问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 温情传递爱心”赴汇川区团泽镇四合村、赴遵义市彩虹敬老院、“心系梦想同相伴 青春携手赴夏乡”赴遵义市凤冈县宏丰社区及清滩村等活动,工作简报获中青校园网转载一次、贵州文明网报道一次。
打开“一条路”:抓党建促教育,开辟管理工作新路子
我院入党积极分子面临“集中授课时间短,后续学习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为此该同志通过发挥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内在推动力,开辟出适合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由点到面,创建横向学习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先分点再盖面,利用学生会——党团支部——年级、班级干部这一体系,将党团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一方面打造相对集中的理论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以党团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切入点,以专业提升为落脚点,将理论学习融入到知识竞赛、易班评论、建言献策等各类趣味活动中,激发党团员的学习兴趣,创建党团员横向学习机制,藉此使大家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主人翁意识”为我校发展“添砖加瓦”;
强党性修养,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党团员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党员的党性修养尤为重要。为此,她利用 “奖助学金”评审和“评优评先”等平台,把“德育”放在量化指标的首位,特别强调党员“带头”意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充分营造党团员“创先争优”氛围。2022年,我院20材料物理本科团支部经过院级选拔、校级推报、团省委遴选,成功入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改革味TOP100。
坚持“一条线”:进步无止境,把学习当成提高业务能力的生命线
该同志工作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把“不断学习”作为引领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国家政策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从而在工作中牢牢把握当代青年思想引导的“主脉搏”;另一方面“业务学习”跟进有提升:努力学习学生管理工作新方法和党务知识,关注 “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公众号,不断掌握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党建工作思路。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积淀,近年来,该同志获得省级指导教师奖4项,获市级指导教师奖2项,获校级指导教师奖8项,获校级荣誉称号10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立项两项。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她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疫情期间,该同志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在接到需要完成全院学生抗原检测命令后,她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并顺利完成全院学生两次的抗原检测工作,结果均为阴性。
总之,该同志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尽职履责,以“求实上进”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改革创新”意识开拓工作新局面,同时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真正践行了“教育使命”,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