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网站!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简称“物电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肇始于1958年专科办学,1998年挂牌成立物理系,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更名为物理与机电工程系,2011年升级为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6年工学院分出后成立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是遵义市物理学会挂靠单位和贵州省物理学会、天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拥有“物理学”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建设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现开设有物理学、科学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读本科生1000余人,与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8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高级职称占比85%;博士29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7人,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比85%。入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7人,贵州省“金师”1人,遵义市“15851”计划人才3人。另外,学院柔性引进拔尖人才、银龄专家、援派专家3人,聘请周远、陈仙辉、孟杰等36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导师为本院客座教授。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55间,总面积389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450万元;建设有“卓越农村中学物理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量子计算中心”、“洁净能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制备重点实验室”、“电子制造产学研基地”、“新型光电材料与电子器件研发人才基地”等10余个省厅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有量子力学、数学物理、光学、大学物理、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等一批贵州省一流课程。
学院打造有“理论物理优秀教学团队”、“理论物理创新人才团队”、“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创新团队”、“Heusler合金磁隧道异质结的理论设计和自旋极化电子输运创新群体”、“多粒度智能计算创新研究群体”、“清洁能源材料与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6个省厅级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获批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和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授权专利1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获贵州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2篇。承办了“2025年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研讨会”、“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光学教学暨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强相互作用相结构研讨会”等10余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依据学校“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目标,学院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原则,积极为学生搭建锻炼和提高社会化能力的平台。学院成立有教师职业技能协会、家电维修协会、摄影协会、科技协会和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达200余项;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余件,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8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4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始终处于学校前列,有近40名学生被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