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遵师新闻 >> 正文

我校积极组织师生收看贵州省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

时间 :2025-09-01 浏览次数: 来源 : 本网综合 打印页面

本网讯(施宣)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推出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9月1日,遵义师范学院积极组织部分师生集中收看,其他师生自行收看。

节目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部分高校内迁贵州办学的历史,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外国语学院组织全体教师收看,大家感受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以史为鉴,筑牢信仰之基,根植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充满爱国情怀、专业过硬、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王齐方:观看了《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我深受触动。节目以文化为灯、以复兴为梦,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与青年的责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接过这盏穿越烽火的书灯,共同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线,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书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同时,我们更应珍惜学习机会,传承文化薪火,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赵媛媛:当《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的画面在屏幕上展开,那段抗战时期高校西迁贵州的历史,也在我眼前徐徐铺陈。纷飞战火中,师生们怀揣对知识的执着,一路跋涉,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在贵州大地。他们以简陋的教室为阵地,以坚定的信念为笔,书写着教育救国的篇章。而贵州人民毫无保留地提供支持,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场景,令人动容。先辈们用行动告诉我,读书绝非个人之事,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定不负期望,珍惜时光,将读书报国精神融入血液,为民族复兴全力以赴。

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钱朝密:节目中最震撼的画面,是抗战时期贵州农民用竹篾火把照亮师生夜读的山路,山路上的火光与今日大数据中心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从浙江大学在湄潭培育出50位两院院士的“东方剑桥”传奇,到“村T”少年身着数字化苗绣走上国际T台的惊艳,贵州用八十年光阴诠释了:文明火种既能在溶洞里守护《四库全书》 ,也能在云端编织乡村振兴的锦绣篇章。作为生于大数据时代的贵州学子,我将接过先辈手中的书灯——在阳明洞的哲思中汲取智慧,在苗岭深处的数字农田里播种希望,让千年文脉与科技创新在青春的田野上绽放出复兴之光。

物理与电子科技学院学生李观艳:观看完《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节目回溯抗战时期,高校师生怀揣知识火种西迁贵州,即便条件艰苦,依旧以坚定的信念点亮知识的灯塔。当地百姓全力支持教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这份教育的希望得以延续。这堂课,是先辈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我们的鞭策。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心怀家国,以知识为帆、以奋斗为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扬帆远航。

工学院学生谢永雄:观《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如临高校西迁之境,心潮澎湃。一盏书灯,凝聚千年文脉,照亮求知之路,汇聚复兴伟力。青年伏案研读、潜心思考,皆为民族崛起蓄能。新学期伊始,愿你我共守心灯不熄,以青春热血与智慧,砥砺前行,共赴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体育学院学生刘忠慧:观看《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我深受触动。抗战时期,高校师生西迁贵州,在战火中坚守教育使命,贵州人民也倾尽全力相助。这堂课让我明白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我们应传承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精神,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郑月:《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节目以“书灯”为喻,生动展现了知识传承与民族复兴的深刻联系。作为一名思政专业学生,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到赓续文化血脉、筑牢精神根基的时代责任。未来,我将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理论为刃,以信仰为炬,把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复兴大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联系我们

    • 电话:0851-28922406
    • 邮编:563006
    •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平安大道


  • 遵师微信

  • 遵师微博

分享按钮